历史
桃木小说网 > 言情小说 > 大玄后 > 第116章 打草惊蛇

第116章 打草惊蛇(2/2)

是朝廷盖在江南的一块遮羞布。

    所以杨刺史不能走,也不能换。

    这样一个“吉祥物”,难怪姜羲总看他整日笑眯眯的没什么架子,更没有身为一方封疆大吏、堂堂三品大员的赫赫官威。

    不过,姜羲更好奇的是:

    “大云从前是太后摄政吗?”

    “对啊,你连这个都不知道?”

    “我以前只知道闭门读书,两耳不闻窗外事,又远在樟州哪能知道远在长安发生的事情?”姜羲随口敷衍解释了几句,好奇心之下又催促盛明阳道,“你继续啊。”

    “好吧。”

    盛明阳这才起了这位曾经的摄政太后,宛若传奇的女中豪杰——

    孟太后出身临海孟氏,乃是孟氏嫡长女,当时长安最耀眼的一颗明珠。

    后入皇家嫁给了还是太子的先帝成了太子妃,并随先帝登基后成为皇后,诞下皇长子,便是当今景元帝。

    景元帝生下来便是嫡长,理所当然封了太子,千尊万贵地长到八岁时,先帝宠上了淑妃,还欲废太子,改立当时的淑妃儿子为太子,闹得当时朝野上下沸沸扬扬,怨声不断。

    先帝本就平庸荒唐,此事更是激起众多不满,当时整日与朝中大臣争论不休,竟然意外中风,没多久便去世,改立太子一事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先帝一去,太子年幼,当时的大云朝风雨飘摇,内外都是一团乱。

    便是当时的孟太后,以摄政太后之名,牵着八岁的景元帝登上了龙椅,此后便是长达十年的摄政太后生涯。

    孟太后手腕强硬,爱民如子,那时的大云在太后的治下,可谓是国泰民安,国朝一改先帝留下的积弊沉疴,有蒸蒸日上的架势。

    后来景元帝亲政,孟太后退居兴庆宫不出,放权得果断而不留恋。

    单从这一点,就足以证明孟太后的胸襟与格局。

    ——后面这段话,姜羲一听就知道,这不可能是盛明阳自己的想法,而多半是他盛氏长辈,甚至是那位已经神隐的盛氏族长,盛明阳的阿翁,对这位孟太后做的点评。

    盛氏与孟氏交好数百年,孟太后从辈分来还是盛氏族长的晚辈,点评几句也不算越矩。

    就是盛明阳摇头晃脑、故作高深莫测的模样,在姜羲眼里有些搞笑。

    算了,且让他嘚瑟一会儿。

    姜羲托着下巴,闲闲地想——

    看来盛氏上下都对孟太后的评价好过当今的景元帝啊!

    啧啧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玉山观松楼。

    楚稷盘腿坐于踏上,推敲黑白棋局,左手把玩着一块墨色玉佩。

    坐了一会儿觉得不太对,又唤来苍术,往香炉里丢下新配的香丸。

    博山炉不见烟雾升起,只有香气弥漫。

    楚稷紧皱的眉头这才松开,换了个更惬意的姿势斜倚在踏上,垂落的墨黑发丝与丢在榻上的玉佩几乎融为一体。

    哗啦。

    伴随着珠帘撞击的清脆声,叶诤脚步轻快地从外面走进来。

    “杨刺史走了?”

    楚稷看都未看。

    “嗯,闲聊了一会儿。看他的意思,似乎是想回长安去。”

    “那他可拜错门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是?”叶诤衣摆一甩,落座在楚稷对面,毫无芥蒂地自嘲笑道,“我一个皇子,还能管得了他堂堂三品大员的升迁?”

    “病急乱投医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,看他话里话外的意思,似乎跟长安都隔绝了,大概朝中的大臣们都已经忽略了这位樟州刺史吧。”

    叶诤想想也觉得这位杨刺史挺惨的,十几年前满怀希望、踌躇满志地自长安下江南,一腔为国的抱负却硬是陷在江南十几年不得离开,未来更是没有离开的希望。

    故土难离,江南风景再好,也不如长安一碗面。

    楚稷疑惑看向他:“听起来,你对这位杨刺史的印象还不错?”

    叶诤笑笑:“是个好人。”

    “却不是好官。”楚稷嗤了一声。

    叶诤没反驳他,转而道:“这个香气有些特别?”

    “嗯,北地的夜合香,调和龙脑香而成。”

    “北地?”叶诤哦了一声,“难道是忍冬回来了?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“我很好奇你派忍冬去北地做什么,依他的性子,跑到那么荒凉贫瘠的北地能被活活憋死。”

    “憋不死,正好磨磨性子。”

    “忍冬可怜哦。”叶诤一边摇头叹息,一边提及另一件事,“木言已经打听到九江村所在了,位于樟州城城北外的华方山里。”

    楚稷听了,丢开棋子,从听松楼三层的窗户,远远眺望——飞出玉山,越过樟州,直至北方,那里有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群,层峦叠嶂,雄壮奇骏。

    远看很美,像是老挥毫抹墨而成的险峰。

    但是近看,就知道这样的山脉与地势,代表着道路不通,消息闭塞。

    哪怕比邻繁华樟州城,近在咫尺的地方也永远不缺贫穷落后的地方。

    果然,叶诤道:“开始很多人都不知道九江村,后来找到一个快八十的老丈,才问出这个地方,听九江村在华方山的最深处,因为地势险阻,村里人很少与外来往,他十多年前还能遇上九江村的村民出来采买,近几年却是连消息都没听到了,也不知道山里是不是出事了。”

    着,叶诤顿了顿:

    “阿稷,你,这个大山里的九江村,能有什么秘密?”

    “去看了就知道。”楚稷随之起身,“走吧。”

    叶诤反而愣住了:“去哪儿?”

    “九江村。”

    罢,楚稷已经往外走去。

    叶诤急急忙忙跟上他。

    “现在就去?”他跑到楚稷面前挡住他,“会不会打草惊蛇?现在我们只知道一个九江村和它的位置,其他什么都不知道,还不如留在樟州调查出更多关于九江村的疑点……”

    “打草惊蛇?从我们来到樟州,蛇便已经惊醒了。”

    楚稷不紧不慢而道,神情一如既往的清冷。

    叶诤眉头紧锁,抉择不定。

    “乱刀斩乱麻。”

    楚稷总是能一针见血。

    这句话也让叶诤作了最后决定:

    “好!去九江村!”

    “叫上姜羲。”